熊丙奇
  近日,我在滬上一所大學參加“語言與未來”高峰論壇。我發現,諸多發言的專汽車貸款家,都在論證各語言教學的重要性,如英語、其他語種、少數民族語言、方言。有的談少數民族語言處於弱勢;有的談地方方言在消失;有的談外語教育中,小語種教學不被重視,開設的小語種種類太少。
  單從語言教學角度看,強調某一語言的重要性及該語種人才培養和學術負債整合研究的重要性,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如果語言教育的未來,就是各語言爭地位,就會讓未來越來越狹窄。眼下各地已經或準備推進的高考改革,都有降低英語權重、提高語文分值的趨勢,這種把高考改革演變為學科對立的局面是教改沒有觸及根本而發生異化的結果。
  我國高考制度改革,包括兩方面:考試制度改革和錄取制度改革。其中,錄取制度改革是改革的核心所在,我國實行的計劃集中錄取制度,使教招考一體化,考什麼就教什麼房屋貸款,教什麼就學什麼,基礎教育完全圍繞考試指揮棒轉。要讓基礎教育擺脫應試教育局面,唯有突破集中錄取制度。
  然而,改革集中錄取制度,面臨嚴重的既得利益阻力,尤其是這一改革要求教育主管部門交出msata計劃審批權(審核高校招生計劃)和投檔權(按照考生分數將檔案投給高校),更是困難重重。
  過去20年來,我國高考領域的“改革”不少,可沒有一項真正涉及集中錄取制度改革,而全是在考試制度上做文章,具體而言,就是考試科目調整、考試內容調整、考試分值調整。就連2003年推行的高校自主租辦公室招生改革,也沒有動搖集中錄取制度。
  大家都清晰地認識到這種改革無助於改變基礎教育局面。可是,在一再呼籲政府放權推進改革未果之後,一些人的思路卻發生了“轉變”,把基礎教育的問題“轉化”為學科之間的矛盾了。通常被提到的矛盾,一為文理矛盾,一為母語與外語的矛盾。所謂文理矛盾,是不少人把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缺乏綜合素養的問題推到文理分科那裡,要求文理不分科;所謂母語與外語的矛盾,是不少專家認為應把學英語的時間減少,交給學母語,以提高國人的母語水平。
  以上“改革”的提議者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我國基礎教育中,幾乎所有學科教育都嚴重功利化、應試化了。就是說,納入高考的科目,老師和學生追求的是應試的分數,沒有納入高考的科目,則被邊緣化了。也即,學科知識的學習,並沒有轉化為對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培養。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不可能靠增加一門學科、調整學科來實現的。
  進一步說,如果不推進錄取制度的改革,而只實行不分文理科,基礎教育還是實行應試教育,學生能提高科學素養或人文精神嗎?如果能提高,我國的基礎教育也不是應試教育了。同樣,在目前的高考錄取制度之下,增加語文分值,能改變語文教育的問題嗎?降低英語分值,能讓英語回歸本質嗎?
  這些道理,好些人不是不懂。可是,他們有一個“基本判斷”是:錄取制度是不可能改革的,既然動不了錄取制度,也就只有在考試科目上做文章了。於是,改革演變為科目爭地位就毫不奇怪。
  事實上,如果按2010年頒佈的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到的高考改革思路,即推進考試招生相對分離,那麼,中學實行自主教學,大學自主招生,考試交由社會組織,把學習選擇權交給學生,不正有助於形成多元教育和個性教育嗎?在這種教育環境中,中學實行學分制教育,完全可開設多門外語課、少數民族語言課、方言課供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自主辦學的大學,也可自主設置課程,擴大選修課比例,把學習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交給學生。
  很多人問我,高考可能實現教招考分離嗎?我國教育管理可能實行管評辦分離、取消學校行政級別嗎?我的態度是,只要大家堅持,並不懈地推動,上述目標終會實現。而如果大家都不相信改革會動真格,也就不會努力地推動動真格的改革變為現實。
  曾有一位教育主管部門領導感嘆,在和學校校長、教師座談時,絕大多數人談的是政府多給資源,可很少有人提到改革。假如大家只知道維護眼下的利益,多為自己爭得一分資源,卻不願為推動制度改革作一分努力,並完全採取旁觀者的態度,那麼,教改很難變為現實,教育就難言有光明的未來。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原標題:高考改革訴求的異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s87wslzw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