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2日電 題:華人蔣凡:願為中澳microSD文化交流搭“橋”到老
  作者 陶煌蟒
  “華人挺直脊梁,在世界各地都能贏得尊重。受人尊重的不僅是物質財富,更是華人背後的中華文化。”澳大利亞太平紳士、澳洲中國文化教育交流中心董事長蔣凡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最終的落腳點與核心離不開辦公室出租文化這座“橋”。
  8月16日至20日,由21個國家和地區的46名華僑華人科技社團負責人及重點專業人士組成的第十四期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回國創業研習班在北京舉行,闊別校園多年的蔣凡重新踏入教室,瞭解和學習中SD記憶卡國當前的發展趨勢和政策。
  “我的個人成長和軍隊的教育有莫大的關係。”蔣凡回憶說,14歲入伍參軍,在8年的軍旅生涯中,新竹房屋“聞號行事”讓自己過得既規律又幸福,不僅強健了體魄,還樹立了軍人仁勇當先的原則。
  蔣凡直言,“我習慣竹北買屋從軍的生活,珍惜戰友間的友誼,更享受身著軍裝的自豪。”
  1978年,蔣凡走出軍營,轉業安置在上海益民食品一廠擔任團委書記,後來又擔任該廠職工學校的副校長,期間他努力考入了大學。
  1990年,出國熱潮席卷中國,蔣凡也加入其中,自費到澳大利亞留學並創業。“我一邊要完成比較教育學博士的學業,一邊還要謀生存。”為此,初來乍到的蔣凡刷過餐盤,也當過記者,一天的睡眠時間最少時只有兩個小時。
  他認為,人生總有困苦坎坷,但心態要保持樂觀,要享受苦難才能贏到最後。
  “文化溝通的障礙是感受最明顯的,雖然會英語但最終還是‘雞同鴨講’,原因就是各自對於對方的文化都不瞭解。”蔣凡坦言自己花了半年時間看遍澳大利亞的博物館,瞭解澳洲的歷史文化及名著,希望能剋服文化溝通的障礙。
  這道“坎”對蔣凡的影響很深遠。他告訴記者,隨著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文化交流是未來必須強化的課題,“雞同鴨講”只是特殊時期的封閉造成的。“但凡人類就必有共性,而這正是文化交流的契合點。”
  “很多人說,外國人和中國人不一樣,他們喜歡AA制。我認為,那是因為彼此間還不熟悉,交往多年的老友一樣喜歡請客吃飯。”蔣凡舉例說,關愛父母子女、追求婚姻的共同價值觀等,無論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到澳洲半年後,蔣凡成立了澳中文化教育交流中心,20餘年間,接待了大量的來自中國的學習、培訓、考察團組。
  蔣凡一直把這種服務稱作搭在澳中兩國之間的“橋”,通過這座“橋”,更多國內的技術專業人才與留學生順利抵達澳洲培訓學習,而澳方人員也可以通過這座“橋”去中國工作,便捷了兩國間的交流。
  澳中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也贏得了澳大利亞主流社會的贊譽,被新南威爾士州教育部譽為“澳中文化交流的橋梁”。這使蔣凡更堅定了搭“橋”到老的決心。
  “我現在的想法依舊如初,繼續把這座‘澳中文化之橋’搭建得更牢固、更安全、更暢通、更舒適。”如今已是“太平紳士”的蔣凡直言,多了一個頭銜,就多了一份重擔與責任,就需要為兩國的文化交流謀劃更好的項目和新點子。(完)  (原標題:華人蔣凡:願為中澳文化交流搭“橋”到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s87wslzw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